的发布会做得很热闹,但是到今天为止,我们在今年还没有推出一款全新的车,从现在到 2027 年上半年,小鹏汽车将会进入到巨大的产品技术变化周期,真正的开心刚刚开始。
就在刚刚,小鹏汽车正式亮相新车 G7,定位纯电中大型 SUV,预售价 23.58 万起,全系标配 702km 续航能力,并提供 2 款智能配置:
作为小鹏今年新车序列的打头阵车型,何小鹏用了两个词去总结这款年度新车:硬核科技以及舒适空间。
何小鹏告诉我们:G7 是小鹏汽车首款搭载图灵 AI 芯片的新车产品,也是全球首款 L3 级算力 AI 汽车。
过去数月,我们完成了行业友商没有达成的目标:小鹏汽车全系车型均搭载了 L2 级高阶智能辅助驾驶。
只有全域实现 L2 级智驾,才能加速智驾的普及,也才能加速 L3 的到来。上个月,小鹏 MONA M03Max 成为了全球首款将 L2 级高阶辅助驾驶带入到 2 万美元级别的产品,但这还远远不够。
因为行业已经在 L2 量产的时代停留太久了,如果从泊车开始算起也有 10 年的时间,但今天 G7 来了,全球首款 L3 级算力 AI 汽车,我们将见证一个全新时代。
何小鹏告诉我们,算力是衡量 AI 汽车的第一标准,只有大算力+物理世界大模型+大数据才能共同定义 AI 汽车。
而目前绝大部分公司都采用云端算力,却没有考虑到如果要改变物理世界,实际需要更大本地端算力,去跑更大模型,才能够推动 AI 汽车的上线。
小鹏 G7 皆满足这两项硬核要求,G7 全球首发小鹏图灵 AI 芯片,有效算力高达 2200TOPS,同时还将行业首发本地端 VLA+VLM 大模型,智驾能力上限相比行业 Max 版车型能力提升超过 10 倍。
有媒体朋友曾经告诉我们,如果 G7 可以设计更大的溜背会更好看,这没错,但会侵蚀后排空间;也有友商将这个级别 SUV 做成方正造型,但这样一来风阻就会变大。
这个大小的 SUV,高速都跑不长,导致需要配上一块大电池,也有友商用混动的能源形式或是 OneBox 的设计理念,去做这样的汽车,但我们都没有选择。
G7 的定位应该是一台有着极致空间且舒适的车,我们的选择是:在空间上定义,少在光影上定义。
小鹏 G7 前脸遵循家族式「X FACE」设计理念,依旧是「星际光剑」的大灯模组结构,而在其正脸底部,小鹏 G7 采用了全融合外置式主动进气格栅,高速行驶时关闭降低风阻,爬坡工况时主动打开增加进风量,以达到冷却电驱的效果。
行至侧面,G7 延续了经典的短前悬长后悬设计,给车内、后备箱释放了更大的空间,采用悬浮式极简无边框后视镜,侧面线 的比例与特斯拉 Model Y是一致的」,何小鹏说。
车尾部分,与现款车型最大的不同点,G7 新增了车尾智驾小蓝灯,在上扬尾部灯组的转折处,小鹏工程团队留下了轻描淡写的一笔蓝,新小蓝灯将支持亮度自动调节,能够有效做到白天夜晚不刺眼。
小鹏 G7 将提供 6 款外观色,分别是:星昼灰、新月银、云贝米、星际绿、暗夜黑以及星云白;共计 4 款内饰色:秘境蓝、气宇灰、暖阳橙以及深空灰。
不同于小鹏汽车过往内饰的设计理念,这次小鹏的内饰新增了原木元素,譬如是在 G7 的四门扶手皆采用来自欧洲的曲面真木,「我们尝试将原木、金属、皮革组合在一起,为此我们对原木用了多曲面裁切工艺,才做出这种自然、柔和的感觉」,何小鹏如此向我们介绍。
在实用性配置上,亦有升级:小鹏 G7 前后排共配备 3 个 50W 风冷无线充;全车座椅升级为 Nappa 真皮包裹的全新一代云感舒适座椅,四座皆标配通风、加热、按摩以及电动调节功能;前后排分别搭载 15.6 英寸、8 英寸屏幕;新车标配 9 英寸 1080P 高清流媒体后视镜,以及后排折叠小桌板新增 0-90 度无级悬停磁吸面板等等...
G7 不仅在外观造型上复用了 P7+ 的设计语言,更重要的是,G7 还继承了 P7+「空间怪兽」的空间特质:
小鹏 G7 的前后排头部空间分别达到 1062mm、1035mm,两项关键空间表现皆优于特斯拉焕新 Model Y。
何小鹏还提及,小鹏 G7 将全系标配 DCC 减振器以及「太极液压衬套」,并会首发 AI 飞坡、弯道控制等舒适取向功能,但更多关于 G7 的配置细节,我们还得等到正式发布会上才会揭晓。
围绕核心的 L3 级智驾问题,以及小鹏未来 AI 的规划发展,何小鹏在本场发布会用了问答的方式展开介绍,电车实验室在听取何小鹏本人的现场演讲后,为读者筛选、汇总了部分片段,并最终梳理出以下 4 个问答,以供读者参考。
何小鹏:G7 全球搭载图灵 AI 芯片的第一款车,这块芯片具有两大特色,同时应用汽车、机器人以及飞行汽车芯片,除了 G7 后续新车,机器人、飞行汽车都会适配,能够做到具身智能领域,这是全球首个。
图灵芯片是专为 AI 设计的,通用算力芯片他们都有一个词是「通用」,考虑到各行各业的需求,这导致了芯片算力假设是 100,但不是纯粹的 100,而是 A+B+C 组合。
图灵则是完全根据 Transformer 定制,一颗顶主流 3 颗芯片,我们正在挑战能不能顶 4 颗,越自研越有感觉,做芯片不是为了降本,因为造芯片的风险、投入很大,关键是能极大提升产品能力,这是通用芯片做不到的。
不管十几万还是五十几万车,他们的 AI 算力绝大部分都小于 1 颗图灵 AI 芯片,图灵 1 颗就相当于当下,去年没有流片成功时候,我们就琢磨,小鹏新车要放多少才合适?
一颗代表当下最高水平,2 颗代表未来两年,但 3 颗他会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,小鹏 G7 将会搭载 3 颗图灵 AI 芯片,行业首个 L3 级算力平台,在未来数年都是能排在算力前列的车型。
2022 年,自动驾驶刚开始快速起来,那时候算力只有 30Tops,2022 年底出现 Orin,通过双 Orin 我们做到 500+TOPS 的算力,有了 17 倍变化,但是未来大模型对算力要求远无止境,也许以后会有数万的算力,更大的算力一定是将来本地化关键。
今天行业主流旗舰车型到底用了多少算力?第一种是 80-120TOPS,提供高速智能辅助驾驶,城市记忆领航辅助驾驶,在有限区域、有规则区域开;第二种在 500-700Tops,在端到端驾驶跑得不错;小鹏 G7 的有效算力相当于 9 颗 OrinX 算力,超过 2200+Tops,是行业 28 倍的算力。
行业很多分析师认为几百 TOPS 算力就够了,但几千 TOPS 算力需要到 5 年后,小鹏提前把这个实现了。
我们的美国友商,他们在很快下一代算力大概在 2000-4000Tops,更大算力一定是 25 年下半年争抢的板块。
很多朋友问我:L3 级算力 AI 汽车是不是 L3 汽车,我说不是,L3 汽车起码要有 3 种能力组合,L3 级算力和 AI 软件+ L3 级硬件冗余+法律法规认证,这才是 L3 级汽车,但对于所有客户朋友,最容易感知是 L3 综合能力,通过 L3 级算力和 AI 能力,是行业迈向 L3 级的第一步,也是最重要一步。
2)当前智驾普遍使用的算力又不是不能用,「大算力」可以带来什么划时代改变?
算力是衡量 AI 汽车的第一标准,如果将来去 4S 店,问一台 AI 汽车,首先就要问算力有多大,只有算力大才能跑更大模型,才能用好数据。
量产汽车过去跑的模型都是微、小模型,虽然是大模型框架,但只有在大算力、大模型、大数据定义下,智能驾驶才有更高的高度,我们坚定认为大算力可以大幅度提升上限,也能提升下限,特别是安全。
G7 是全球首个 L3 级算力 AI 汽车,行业首发本地端 VLA+VLM 大模型,在有限算力下,VLA 发挥作用有限;第二个是本地端,联网会发生波动性,巨大本地算力是两个模型的基础。
什么是 VLA?小鹏的是 VLA-OL 模型,我们认为原来的端到端可以是自动驾驶的「小脑」,今天我们将「小脑」增加一个「运动型大脑」,逐步进化到自主强化学习。
原来只知道开车,现在开始思考怎么好开,智驾能力上限比行业 Max 车型能力提升超过 10 倍。
G7 这个模型全本地端运行,能力更强,上下限更高,无需联网,可全球范围快速部署,端网联合在演示可以开很好,但全域开得不够好,我们内部的目标是能在不联网情况下开得更好。
「小脑」是让汽车会开能开,大脑是让汽车开好,举一些例子,这些场景都在我们未来的时间表里:
比如救护车识别让行,过去端到端最多知道旁边有个车在开,但不知道是救护车,声音视觉判断救护车才能知道怎么让;第二个堵车时候,端到端表现差,但人可以判断切线和排队。
智能驾驶不会这样思考,按照规则去运行,有了大脑才会思考怎么合理变道、排队、插队最舒服,VLM 会记录驾驶习惯,在本地端应用,针对每个人习惯让大脑思考记忆理解。
甚至我们给自己提了个目标,去年中国有路面塌方、桥中断,如果人开车开慢点,视线好点可以看到,但如果是「小脑」在以前看不到,只有大小脑组合才会紧急识别到路面突然发生的异常,并去思考怎么避让,只有 OL 不断强化,自主强化,才能去理解世界,我们判断是拥有「大脑」能力才线 的必经之路。
小鹏汽车引领行业正式开启智驾 Ultra 时代,我们新增 Ultra,跟友商定义不同,小鹏的 Ultra 是 L3 级算力,这才是真正的 Ultra 时代。
3)小鹏 P7 是中国智能座舱全场景语音的开创者,G7 是否能在智能座舱再次创新?
在过去 2-3 年,如果一家车企自研智能,智驾就是核心,座舱就可能会边缘化,但从 G7 发布开始,从今天开始,AI 智能座舱会增加全新引擎,全新 AI 操作系统出现了。
很多朋友跟我说手机操作系统很重要,我认同,但汽车也很重要,汽车的屏幕我不认为可以形成生态,更不认为可以做大量运营,但汽车需要好的 OS,这跟手机、电脑不一样,而一个重要的 OS 是全新的大模型 OS。
小鹏 G7 首次增加座舱专属图灵 AI 芯片,一颗图灵 AI 芯片+高通 8295P,是其他行业旗舰 AI 算力的 26 倍。
什么是 VLM?这是整车理解世界的 OS、「大脑」,也是汽车驾驶傲世注册登陆员、乘客对话、操控的 OS 入口,我相信在本地拥有一颗跑本地 VLM 的芯片是标配。
G7 不仅是交通工具,还是可以记忆、思考,有一点点情感的伙伴,像一个人一样陪伴日常生活。
今天的首秀,我们可以看到 L3 级算力的车诞生,代表全球 AI 量产有巨大的跳跃变化,也意味着小鹏从软件开发汽车,进入到了 AI 开发汽车。
接近 2 年半前,我们在讨论:我们依靠经验写软件,但今天小鹏有一半团队都是强 AI 团队,更多思考怎么用算力,怎么获得数据,通过数据压缩形成全新模型进行推理,这跟过去手搓软件不同,过去可以保下限,但 AI 可以突破上限,将高度长尾数据压缩、折叠,并创造新的技术,这是小鹏在过去 2 年半痛苦、全力的转身。
最难的是图灵 AI 芯片,未来 AI 汽车公司都会研发主芯片,芯片综合能力是这些公司的壁垒之一。
小鹏图灵 AI 芯片历时 5 年研发,中间历经坎坷,很多人从一颗简单芯片做起,当时我们资源有限,一台车上有多种芯片,我们做什么?要做就做最难最贵、最重要的芯片:AI 芯片。
2022 年年初,我们发现架构有问题,我们和一家全球著名公司合作深入完成某一项能力,但越做下去越发觉做错了,为了收回重写,小鹏汽车为此赔偿数亿人民币,内部推翻重写。
我们也想过要不要坚持,很多人说芯片一旦做出来可以赚钱,点石成金。其实芯片投入成本很大,这需要巨大的摊销,当年我入行造车问了前辈需要卖多少才能赚钱,说是 10 万辆,我信了,但最后没赚钱;做芯片,我也问了,他们说是 100 万片起,我留了个心眼,到底是 100 万片还是 500 万片起,我认为最差情况下是 100 万片才能摊销,这是巨大门槛。
Ultra 有效算力超过 2200Tops,是行业同级的 3-28 倍,为了支撑未来 10 年使用,我们把内存放到了 216GB,大概是行业同级接近 10 倍的内存量,每一 TOPS、每一 GB 都是巨大成本,也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。
我们的研发效率取舍选择是非常不错的,即使是这样,小鹏研发费也接近百亿,但在 AI 研发接近一半,我们搭建了中国最大自动驾驶万卡 AI 算力集群,今年预计会达到 2 万卡,基座模型 720 亿参数。
过去 3 年小鹏汽车曾首发双 OrinX,但如同何小鹏所说:昨天的 Max 跟如今的 Ultra 存在着巨大的能力代差,新能源汽车真正的算力交接、淘汰时代也许已经来临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