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光洒在封开县平凤镇的田野上,一排排深蓝色光伏板熠熠生辉,板下南板蓝根郁郁葱葱,杏花鸡成群结队。1600亩闲置土地成了“阳光银行”,每年为村集体创收64万元,农户增收136万元。
光伏发电是好事,可以为农户创收,可是为啥很多人却不愿意装了呢?内行人说出实情,明白了。
当看到每年村集体农户分红,在另外一面则有不同的景象,68岁的张大爷蹲在漏雨的瓦房前,手里攥着发黄的合同单。三个月前,他支付8800元“设备维护费”在屋顶安装了光伏设备,对方承诺每月2000元租金。如今设备在雨中损坏,骗子电话已成空号。
原本是利民的好事,但是却被不法的人利用。骗子们带着投影仪深入村庄,播放伪造的央视报道,宣称“零成本安装,躺着年入过万”。这些骗局已形成标准化流程:先以免费为诱饵,再通过精心设计的合同陷阱将农户拖入深渊。
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屋顶光伏骗局投诉量突破1.2万起,涉案金额高达4.8亿元,较去年同期激增87%。在这些骗局中,农户平均损失金额达到2.3万元,而所安装的设备往往质量低劣,存在严重安全隐患。
陕西宝鸡凤翔区柳林镇政府发布的风险警示揭露了这种“身份转换陷阱”:农户需承担设备保管、维修义务,若遇拆迁、设备损坏,可能面临高额赔偿。
更可怕的是金融捆绑。当农民犹豫时,骗子立即推出“专项贷款”,声称“前三年免息,发电收益自动还款”。湖南农民老张的经历令人心酸:“现在每月要还2800,可发电收入连500都不大”!
在河北,光伏维修商透露:劣质逆变器3年必换,每次费用超3000元。支架生锈、线路老化等问题频发,年均维护成本超2000元。这些成本在合同中都被转嫁给了农户。
另外合同中常要求农户质押电费收益权、允许企业任意抵押设备;强制开立第三方收益账户,使资金流向受控;房屋交易或拆迁时需自费迁移或买断设备。
虽然国家确实有0.32元/度的补贴,但2023年起实行“竞价上网”政策,实际到账电价常低于0.4元。河南某村会计出示的账单显示:“去年全村光伏户均收入仅2300元,不及宣传的1/4。”
设备安装后的安全隐患更令人忧心。劣质组件缺乏安全关断功能,无法抵御自然灾害。劣质光伏板违规安装易导致房屋结构受损,极端天气可能引发漏水、坍塌甚至组件飞落伤人。
更棘手的是,骗局企业退出后,遗留设备的拆除费用需农户自掏腰包。对靠养老金生活的老人,这笔额外支出足以压垮整个家庭预算。
“合同一签就是20年,儿子结婚想加盖二层都不行。”河南一位农户的抱怨道出了关键矛盾。在乡村,房屋不仅是住所,更是代际传承的资产,随时翻建改造的需求与长期合同形成根本冲突。
拆迁补偿问题更凸显制度缺陷。当政府拆迁时,光伏设备补偿金往往落入企业口袋,而农户却要承担屋顶修复费用。合同里常写明:“房屋交易/拆迁时需自费迁移或买断设备”。
若房屋需要翻修拆除设备,必须按市场价赔偿光伏公司。这意味着农民在自己的宅基地上失去了自主权。
所以当有好的政策的时候,农户还要注意,这个好处是否自己能够捞得着。内行人建议农户把握三条防骗准则:核实企业资质(国家能源局官网可查备案);拒绝提前缴费(正规项目无管理费);细读合同权责(警惕外地仲裁条款)。
所以笔者认为,真正做到“板上发电,板下生金,关键要让农民真正掌握阳光的权柄”。傲世皇朝代理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