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5岁的马大爷直到收到银行催款短信,才发现所谓“免费安装”的光伏设备,竟让自己背上了18万元的贷款。而承诺日发电40度的设备,实际发电不到10度。
“这是政府推广的新能源项目,不用花一分钱就能赚钱。”这样的宣传词在许多农村地区不绝于耳。随着光伏发电的推广,一些不法企业打着“绿色环保、稳赚收益”的旗号,诱使众多农户签下隐含风险的合同。
当农户在业务员指导下录制“自愿合作”视频后,或者在没有认真阅读合同的情况下签了字,他们往往不知道:自己踏进的可能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。
2025年第一季度,全国屋顶光伏骗局投诉量突破1.2万起,涉案金额高达4.8亿元,较去年同期激增87%。在这些骗局中,农户平均损失金额达到2.3万元。
许多农民原本期望通过光伏发电获得稳定收益,却不幸陷入债务困境。湖南农民老张的经历颇具代表性:他被告知“前三年免息,发电收益自动还款”,结果却发现“现在每月要还2800,可发电收入连500都不大”。
这些光伏骗局的核心手段体现在合同条款的巧妙设计上。表面上是屋顶租赁协议,实际却将农民变成了设备承租方。
在江苏溧阳别桥镇,65岁的马大爷在业务员诱骗下签署了《光伏设备租赁协议》,直到收到银行催款短信,他才发现所谓“租赁”实为18万元个人贷款。
合同小字注明“设备维护由农户自行负责”。这类合同常常包含精心隐藏的条款,如要求农户将电站的收益权质押给公司,并允许企业任意抵押设备。
一种常见的骗局是身份转换陷阱:表面签订屋顶租赁协议,实则通过运维合同将农户变为设备承租方。
不法企业以“公司融资,与农户无关”“屋顶分布式光伏只能以个人名义申请”为理由,骗取农户个人证件和信息,诱骗他们签订“阴阳合同”和委托书。
合同内容刻意回避“贷款”“偿还租金金额”等敏感内容,将“农户租赁屋顶”变为“农户租用设备”,然后以农户个人的名义去融资。
光伏骗局中常用的另一手段是提供劣质设备。许多农户发现,安装的光伏板发电量远低于承诺水平。
马大爷购买的设备承诺日发电40度,实际不到10度。还有农户发现,安装的竟是翻新的二手设备。
劣质光伏板违规安装易导致房屋结构受损,极端天气可能引发漏水、坍塌甚至组件飞落伤人。河北一位光伏维修商透露:“劣质逆变器3年必换,每次费用超3000元”。
骗子企业在合同中设置障碍,增加农户维权难度。最常见的是将争议管辖地设在外省。
协议中规定“发生争议且不能友好协商时,向协议签订地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”。一旦发生争议,农户需要到外地申请仲裁,大幅增加维权成本。
部分企业只负责业务推广,当设备发生故障或损坏时,存在无人售后的问题。骗局企业退出后,遗留设备的拆除需自费。
光伏合同一般周期为25年,这意味着在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里,农户的屋顶资源被占用,直接影响未来征地拆迁等相关事宜。
“合同一签就是20年,儿子结婚想加盖二层都不行。”河南一位农户的抱怨道出了关键矛盾。
在房屋交易、拆除、拆迁等情况下,合同可能要求农户自费完成光伏电站迁移并恢复正常发电,或者购买光伏电站。
面对光伏骗局,各地政府纷纷发布防范提示。农户在考虑安装光伏设备时,可遵循以下防骗指南:
合同三查验:逐条审核权责条款,拒绝空白合同;核实企业资质(建筑业/电力资质);明确争议解决地为本地司法机关。
证件两不交:身份证、房产证等原件不交由他人保管,确需代办须在村委会见证下办理。
安装三评估:请专业机构检测房屋荷载能力;向住建部门报备建设方案;确认设备符合国家技术标准。
所有光伏项目需提前向村委会登记备案,通过自然资源、电力等部门合规性审查后方可实施。
他联系维修时,对方要求支付5000元检测费,而当初承诺的“20年质保”早已无人认账。
这样的场景还在全国许多地方上演。骗子们要么继续骗取高额维修费,要么干脆就玩起了“隐身术”,直接失联。